全视角解密食用冰产业链第一人——专访全球食用冰产业联盟发起人、上海恩沁食用冰品牌创始人徐洪伟先生
专访了全球食用冰产业联盟发起人、上海恩沁食用冰品牌创始人徐洪伟先生。徐总就食用冰产业链相关问题(政策、标准、出海、冰杯等新产品、饮品等新应用、制冰设备、环保、卫生、黑冰等)坦诚地接受了专访和深度的交流,视频专访资料分上下集4个章节首次刊登《制冰》杂志新媒体。
上海恩沁食品:从区域冰品供应商到行业生态引领者的转型之路
作为中国食用冰产业的重要参与者,上海恩沁食品有限公司在创始人徐洪伟的带领下,历经二十年发展,已从区域制冰厂蜕变为集技术创新、全链布局、全球化视野于一体的行业标杆企业。近日,恩沁公开其发展历程与战略规划,展现出对产业变革的深度洞察。
一、从代工起步:在行业混沌期奠定根基
2003 年成立的景龙食品(恩沁前身),以供应上海本地餐饮冰品起步,凭借稳定质量逐步与避风塘、一茶一坐等连锁品牌建立合作。2013 年恩沁食品成立后,通过收购整合华东、华北产能,在行业工厂集中于一线城市的背景下,率先布局华东空白市场,形成 “上海三厂 + 北京两厂” 的生产矩阵。
2015 年成为关键转型节点:面对拆迁困境,恩沁逆势收购昆山启今食用冰,将业务从餐饮终端延伸至食品加工厂(如通用磨坊、好利来),同时试水 B2C 市场,推出 160 小包装冰杯进驻全家、711 等便利店。这一阶段,恩沁通过 “餐饮 + 食品工业 + 零售” 多渠道布局,在行业 “小散乱” 格局中初步确立规模化优势。
二、技术破局:以产品创新撕开高端市场缺口
恩沁的差异化竞争力源于持续的研发投入。2017 年起,公司聚焦高端冰品研发,推出透明冰球、酒吧定制冰块等产品,凭借无气泡、慢融化的特性,打入丽思卡尔顿、华尔道夫等高端场所,单克售价较普通冰品高出 3-5 倍。2024 年,其冰球日产能从 1 万颗提升至 3 万颗,成为华东地区高端冰品核心供应商。
在技术协同层面,恩沁联合制冰机厂商开发智能化生产线,实现 “精准控温 + 自动检测 + 无菌包装” 全流程升级,生产效率提升 40% 的同时,将微生物指标控制在行业标准 1/3 以内。这一突破不仅巩固了其在高端餐饮的份额,更吸引农夫山泉等企业进入冰杯赛道,间接推动行业技术升级。
三、战略升维:从单一生产到产业生态构建
面对 2025 年预计达 615.6 亿元的市场规模,恩沁提出 “产能扩张 + 全链整合 + 全球化” 三叉戟战略:
产能布局:计划投资建设新工厂,进一步扩大冰球、定制冰品产能,以应对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的需求增长;
价格策略:通过规模化生产与供应链优化,将冰杯单价从 3 元降至 1.5 元,并探索继续降价空间,以价格杠杆挤压黑作坊生存空间;
生态协同:向上游整合优质水源供应商,向下游拓展盒马等新零售渠道,同时推动 “自动售卖制冰机” 场景落地,构建 “生产 - 渠道 - 终端” 闭环。
在行业责任层面,恩沁主动开放部分技术标准,通过培训中小厂商提升品控能力,并参与 QB/T 8022-2024 等行业标准制定,推动 “食品级冰品认证” 体系普及,以头部企业担当促进行业规范化。
四、未来图景:锚定全球标准输出者角色
徐洪伟在规划中透露,恩沁的长期目标是从 “市场竞争者” 转型为 “产业规则制定者”:一方面,研发低糖、电解质等功能型冰品,抢占健康消费风口;另一方面,针对东南亚、中东高温市场,开发气凝胶保温包装与 Halal 认证产品,推动中国食用冰标准 “出海”。
“当我们的冰球能满足迪拜奢华酒店的需求,国内市场的品质升级将水到渠成。” 徐洪伟表示,恩沁每年将投入 5% 营收用于前沿技术研发,目标在 2030 年前形成 “专利池 + 标准体系 + 全球化产能” 的核心壁垒,引领中国食用冰产业从 “制造大国” 迈向 “生态主导者”。
从区域代工到技术引领,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布局,恩沁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食用冰产业的升级路径。在消费升级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双重驱动下,以恩沁为代表的头部企业,正通过持续创新与生态共建,推动行业在标准化、高端化、全球化的赛道上加速奔跑。